????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主題為“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助殘”是福利彩票的發(fā)行宗旨之一,殘疾人是福彩公益金重點資助的群體。近年來,各地不斷優(yōu)化扶殘助殘舉措,統(tǒng)籌安排福彩公益金,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精準多元的服務,促進殘疾人全面發(fā)展和共同富裕,為他們托起穩(wěn)穩(wěn)的幸福。全國助殘日前夕,本報記者連線多位受益福彩的殘疾人,他們中有的已實現(xiàn)自立自強,有的則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 本報記者 楊景瑩 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今年30歲的徐靜(化名),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qū)長寧街道永和家園。被抑郁癥困擾多年的她,一度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 “我想為家人分擔一些負擔,也想成為讓孩子感到自豪的母親。”抱著這樣的念頭,2021年,徐靜來到高新區(qū)陽光輔助工坊(以下簡稱陽光輔助工坊),學習一技之長。“收入雖不多,但我在這里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徐靜告訴記者。 據(jù)了解,陽光輔助工坊是蜀山區(qū)陽光家園托管中心下設的殘疾人輔助性就業(yè)基地,現(xiàn)有殘疾員工36人,多為智力、精神、重度肢體殘疾。在福彩公益金的資助下,陽光輔助工坊除了為殘疾員工提供康復訓練、心理輔導等服務,還設有手工制作和美食課堂。 剛進入陽光輔助工坊時,徐靜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差,不愿與人交流,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工坊的張老師敏銳地察覺到徐靜的情況,經(jīng)常陪在她身邊,耐心地開導她。“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還是在工作時碰到難題,張老師都會及時為我加油鼓勁。”徐靜把張老師比作自己的心靈守護者,陪她走過許多個至暗時刻。 陽光輔助工坊舉辦的心理健康講座,給徐靜提供了很大幫助。通過學習,她掌握了心理調適的方法,懂得在焦慮時如何控制情緒。一段時間后,徐靜嘗試做手工,參與一些低強度勞動。剛開始,由于手部動作不夠靈活,她總是跟不上進度。“老師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我,反復示范動作要領。其他學員不僅不嫌棄我拖后腿,還會耐心地幫我。”徐靜感慨,“被愛包圍的感覺真好!” 看著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像模像樣,徐靜的自信心也越來越足。她還擔任起小組長,多了一份責任感。 在美食課堂上,張老師將自家特制的牛肉醬配方傾囊相授。徐靜在課堂上認真記筆記,回家后一遍遍嘗試,終于做出了媲美老師水準的美味牛肉醬。 如今,徐靜不僅可以領到陽光輔助工坊發(fā)放的勞動補貼,還多了一份制作銷售牛肉醬的額外收入。在她組建的美食群里,訂單不斷,好評滿滿。“許多街坊鄰居都夸贊牛肉醬味道好,還介紹親戚朋友來買。”徐靜告訴記者,“每一條好評都是我前行的動力,讓我對未來充滿向往。” 在陽光輔助工坊,還有許多像徐靜一樣的女性殘疾人。她們在這里重拾對生活的信心,變得獨立自強。去年,合肥市福彩中心還為這里的殘疾員工送來“福彩愛心學堂”課程,并捐贈100套愛心教具,助力開展技能培訓。2023年,蜀山區(qū)陽光家園托管中心入選全國首批“美麗工坊”殘疾婦女就業(yè)增收項目,成為安徽省首家上榜單位。 曾經(jīng)的聽障孤兒 當上了特教老師 王雅妮(右)與學生用手語交流。 ?供圖/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福彩中心 今年26歲的王雅妮,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如今的她,工作順利、生活幸福。誰能想到,這個漂亮文靜的女孩曾因先天殘疾而被遺棄。 王雅妮患有先天性聽力和語言障礙,1歲時被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在這里,她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夜晚輕輕掖好的被角,生病時的徹夜守護,“代養(yǎng)媽媽”用無私的愛為她筑起溫暖港灣。兒童福利院組建的模擬家庭,則為王雅妮彌補了親情的缺失,讓她有了“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 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是市民政局所屬的福利事業(yè)單位,是自治區(qū)收養(yǎng)規(guī)模最大,也是呼和浩特市唯一集養(yǎng)護、教育、康復、安置于一體的兒童福利機構。近年來,在380多萬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福利院建起室外活動場地、懸吊訓練室和康復訓練室,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成長空間。 到了入學年齡,王雅妮進入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一開始,雅妮很害羞。”特教學校老師孟建蕓告訴記者,為了盡快讓她融入集體,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陪她玩耍。漸漸地,王雅妮臉上的笑容多了。課堂上,她總是全神貫注地看著老師的手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課后,她會主動幫同學解決學習上的難題,用熱情感染身邊的人。 站上講臺,成為一名教師,是王雅妮從小的夢想。2018年,18歲的王雅妮進入一家美容美發(fā)學校學習。她努力克服溝通障礙,課堂上仔細觀察老師的口型和示范動作,再借助翻譯軟件理解課程內(nèi)容。在學習復雜的發(fā)型設計和化妝技巧時,王雅妮更是刻苦努力,為了練好一款發(fā)型,常常花費幾天時間。 王雅妮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社會的關愛。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殘疾孩子,讓他們長大后也能自力更生、回報社會。 學有所成的王雅妮回到特教學校,從一名助教做起,開始了教師生涯。她深知,對于健全人來說,手法、力度、火候等抽象詞匯不難理解,但對有聽力和語言障礙的學生來說卻困難重重。 工整的板書、豐富的教具,生動的手語、形象的示范,王雅妮精心準備每一堂課。無論是美容課上的化妝技巧,還是美甲課程中的精細操作,她總會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從不厭煩。“雅妮帶出來的學生像她一樣,陽光向上。”曾經(jīng)教過王雅妮的特教學校老師王姝楠這樣說。 王雅妮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學生送給她的許多小禮物,有手工卡片,有手繪圖畫,每一件都承載著學生們對她的喜愛和感激。 今年3月,王雅妮與同樣從特教學校走出來的男朋友拍攝了婚紗照。對她來說,遇到能夠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的伴侶,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前不久,王雅妮回到兒童福利院看望老師,分享近期的生活,還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男朋友,收獲滿滿祝福。 失能老人重燃生活的希望 曾經(jīng),他是村民口中鐵骨錚錚的村干部。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他癱瘓在床。 他叫董力(化名),今年80歲,家住安徽省太湖縣某村。幾年前的一個深夜,董力騎車回家途中不慎摔倒,腦部和脊柱遭受重創(chuàng),癱瘓在床,后又被鑒定為視力二級殘疾。這場意外徹底改變了董力的生活。曾經(jīng)雷厲風行的他,連翻身都要依靠老伴;雙眼僅存微弱光感,眼前的世界一片昏暗…… 由于子女在外地務工,照料董力的重擔便落到老伴王女士一人身上。輔助翻身、喂藥喂飯、擦洗身體……繁雜瑣碎的照護工作壓得王女士喘不過氣。看著老伴疲憊的身影,董力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2024年6月,經(jīng)工作人員評估,太湖縣經(jīng)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居家上門服務項目將董力納入項目服務對象,對他家實施了適老化改造,配備了護理床、可移動坐便器、助浴椅、輪椅等,并加裝緊急呼叫器和智能門鈴。同時,項目引入的專業(yè)服務機構——安徽壹養(yǎng)健康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組建的專業(yè)團隊,為董力量身定制服務方案,提供日常照護、康復訓練,并通過智慧平臺全程追蹤服務質量。 在居家上門服務中,助老員為董力理發(fā)、洗浴、修剪指甲,還指導王女士使用防褥瘡氣墊的方法和減壓翻身的技巧;專業(yè)人員為董力按摩穴位,防止肌肉萎縮,協(xié)助董力通過握力球鍛煉手部功能,并輔以光感訓練提高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和適應能力。每次服務后,工作人員將服務工單數(shù)據(jù)上傳至太湖縣智慧養(yǎng)老系統(tǒng),動態(tài)監(jiān)管服務質量,確保每一次服務都符合標準。 項目極大地緩解了王女士的照護壓力,更暖了董力的心,讓他重燃生活的希望。“心亮了,日子就有盼頭!”董力說。 在助老員的引導下,董力還學會用帶有防滑手柄的適老餐具吃飯;每天午間新聞和晚間新聞時段,王女士都會打開電視機,讓董力鍛煉視覺能力。王女士告訴記者:“我老伴經(jīng)常收聽收看民生新聞,最掛念的就是村里的大事小情。” 依托省級福彩公益金支持,太湖縣民政局連續(xù)多年實施經(jīng)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居家上門服務項目,惠及經(jīng)濟困難失能老年人1069名,提供居家上門服務13602人次,電話回訪7470人次,服務滿意度達98.5%。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太湖縣民政局將持續(xù)用足用好每一筆公益金,解決更多經(jīng)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家庭的急難愁盼。” 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光 馬拉松訓練間隙,李富財(右)與小虞在千島湖畔合影留念。 ?供圖/李富財 2024年12月,在美麗的千島湖畔,一場集聚萬余人的馬拉松賽事鳴槍開賽。跑道上,一根陪跑繩將一位視障人士和一名陪跑志愿者連在一起。兩人踩著默契的步點,在龐大的跑者隊伍中堅定前行。 這名陪跑志愿者名叫李富財,也是一名殘疾人。幼年時因意外觸電失去雙臂的他,始終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李富財受到過杭州市“福彩暖萬家”公益項目的資助,被福彩大愛所感染,也想成為這項事業(yè)的一分子。 申請到代銷資格后,李富財在自家的雜貨鋪里安裝上彩票銷售終端,與患小兒麻痹癥的妻子龍女士共同賣彩票。銷售彩票的收入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夫妻倆也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溫暖、激勵更多人。 李富財愛好跑步。2024年6月,他從一位朋友處得知,視障人士小虞想?yún)⒓玉R拉松,正尋找一名陪跑志愿者。李富財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他笑稱:“我們是‘難兄難弟’,既然他有跑馬拉松的愿望,我就來幫他實現(xiàn)。” 剛開始訓練時,兩人不熟悉彼此的跑步節(jié)奏,常常因為步伐不一致而摔倒。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身體,每次訓練時,李富財先用繩子固定住自己的殘肢,再通過陪跑繩將自己與小虞連在一起。 從跑幾公里就感到吃力,到跑十幾公里不出差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兩人逐漸培養(yǎng)出了默契。“你看,我倆跑步時同時抬腿,同時踏下去,很整齊的。”李富財向記者展示訓練時錄制的視頻。 對于這次經(jīng)歷,李富財說:“這是小虞第一次跑半程馬拉松,也是我第一次以陪跑志愿者的身份參加比賽。完賽后,他興奮地對我說:財哥,我圓夢了!謝謝你!” 李富財不僅用雙腳丈量馬拉松賽道,更用心靈丈量生命的意義。成為福彩代銷者以來,他時刻不忘身為福彩人的責任和使命。 “購買10元的雙色球彩票,其中有3.6元是給國家的。”這是李富財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銷售福彩就是回報社會的方式。他在站內(nèi)辟出一塊區(qū)域作為“雷鋒角”,自掏腰包購置了自行車打氣筒、雨具等,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他還為市民和游客提供行李寄存、旅游咨詢、手機充電和零錢兌換等服務。 這些年,李富財和龍女士多次為重病患者捐款,前往福利院看望老人,去康復中心為殘疾人提供幫助,身體力行做公益。李富財還是淳安縣愛之翼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常年參加各類志愿服務。2019年,李富財獲評浙江省首屆“最美福彩人”,龍女士先后被評為“感動淳安十大人物”和“最美杭州人——十佳殘疾人”。 “我接受過社會的幫助,現(xiàn)在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xiàn)個人價值,還能幫到別人,特別自豪!”李富財說,“我也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光,哪怕只是一點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斜杠”青年的“韌性”人生 穿戴了智能假肢的王閏黎。 供圖/王閏黎 游泳、騎車、跑步,種植鮮花、直播帶貨……翻看王閏黎的朋友圈,很難不嘆服這個“斜杠”青年旺盛的精力。 2014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18年“云南青年五四獎章”(個人)、云南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100米短跑冠軍、2017年世界鐵人三項賽暨世錦賽曲靖站男子接力組冠軍……諸多榮譽的背后,是這位獨腿青年的“韌性”人生。 5歲時,王閏黎因車禍導致左大腿截肢。不過,天性要強的他沒有因為身體的殘缺而自暴自棄。 “我要擁有強健的體魄,更要保持強大的內(nèi)心。”王閏黎告訴記者,他從不向命運屈服,通過跑步、游泳、打籃球鍛煉身體,學習也不甘人后。 2014年,王閏黎考入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大學期間,他在云南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中獲得100米短跑冠軍和跳遠季軍;2016年昆明馬拉松賽場上,他用單腿跑完了12公里。 然而,由于骨骼發(fā)育的特殊性,王閏黎左腿殘肢末端逐漸形成明顯骨刺。若使用傳統(tǒng)假肢,會造成其左下肢劇烈疼痛。這也是他運動生涯中繞不開的障礙。 2024年,在云南省福彩公益金支持開展的“義肢助殘”項目支持下,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為王閏黎捐贈了智能仿生腿。智能仿生腿裝配方——云南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的骨干技術人員張晉鋮介紹,團隊運用醫(yī)用級黏性親膚硅膠,通過3D掃描建模技術制作的精準補缺墊層,有效分散了王閏黎左腿殘肢末端的骨刺壓力,其仿生表皮紋理實現(xiàn)了運動時假肢與肌肉組織的“零位移”貼合,完美解決了骨刺引起的疼痛問題。 為滿足王閏黎高強度的運動需求,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還為其定制了航空級碳纖維材料打造的“刀鋒”儲能腳板。張晉鋮告訴記者,儲能腳板獨特的三維編織結構在觸地時會形成45度彎曲弧線,可將絕大部分沖擊力轉化為推進動能。 “智能假肢穿戴舒適,適應一段時間后,感覺它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王閏黎告訴記者,“跑步過程中無需脫掉假肢擦汗,游泳后30秒內(nèi)即可排凈95%的水分。真是太好了!” 而立之年的王閏黎,不僅是一名“鐵人三項”專業(yè)運動員,還是建水縣閏錦花卉種植園的負責人。在縣殘疾人聯(lián)合會給予的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貸款以及親朋好友的支持下,王閏黎承包下10畝玫瑰花種植基地。這些年,他兩次擴建基地,注冊了商標,種出的鮮花得到很多國內(nèi)外經(jīng)銷商和花藝師的認可。 “我的自行車啟蒙教練告訴我,‘這世上沒有殘疾人與健全人之分,只有強者與弱者。’”王閏黎從不為自己的人生設限,立志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如今,王閏黎有了新的目標:爭取殘奧會的參賽資格,做更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