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題:習近平的長江情懷
新華社記者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世界屋脊發(fā)源,穿高山峽谷,,匯百川入海,滋養(yǎng)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
長江的保護和發(fā)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長久的牽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訪農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囑,一項項深遠謀劃,,情牽母親河保護,,指引高質量發(fā)展。
一江碧水浩蕩東流,,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至美的圖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懷,。
(一)
江蘇南通,,江畔明珠。
這是2020年11月13日拍攝的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區(qū)景色(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站在五山地區(qū)濱江地帶遠眺,,江水浩浩湯湯,五山臨江而立,,江岸蔥蘢蓊郁,。
“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qū),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第一站就來到這里,,觸景生情,,不勝感慨:
“過去臟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xiàn)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巨變??!”
40余載不舍晝夜,滾滾長江見證中華大地的日新月異,。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痹诹暯娇倳浶闹?,長江承載的是民族發(fā)展大計。
依江發(fā)展,、因江而興,。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沿線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態(tài)方面也付出了代價——
廠房污水橫流,、碼頭砂石飛濺,、水質持續(xù)惡化。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頻頻干旱見底,,近30%的重要湖庫富營養(yǎng)化,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shù)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習近平總書記痛心地形容,,長江“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復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fā)聵,。
牢記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修復,,推動轉型發(fā)展,,力度之大、規(guī)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數(shù)千家化工企業(yè)關,、改,、搬、轉,;城鎮(zhèn)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農業(yè)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補齊……
心系長江之變,,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再啟長江之行,宜昌,、荊州,、岳陽、武漢,,一路望聞問切,,進一步開出藥方:
“治好長江之病還是用老中醫(y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開展生態(tài)大普查,,系統(tǒng)梳理隱患和風險,對母親河做一個大體檢,。祛風驅寒,、舒筋活血、通絡經脈,,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p>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xù)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
這是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拍攝的在水中嬉戲的長江江豚(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念之行之,只為大江煥新顏,。
2016年,,上游重慶;2018年,,中游武漢,;2020年,下游南京——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fā)展掌舵領航,,引領廣大干部群眾守護一江澄碧。
一次次重要指示堅定明晰:
2016年在青海,,強調“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2020年在安徽,,強調“把生態(tài)保護好,,把生態(tài)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2021年在貴州,,告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2年在四川,,叮囑“筑牢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強調“要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做好”……
這是2020年5月拍攝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一項項有力舉措陸續(xù)出臺:
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qū)建設等生態(tài)工程實施,;長江保護法出臺,;長江“十年禁漁”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系30多萬漁民的生計,代價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tài)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里搞沒了?!?/p>
初秋的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水天一色,候鳥成群,。這些濕地的精靈,,賦予這里無限生機。
這是2023年6月14日拍攝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我2007年去過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聽到有關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tài)島的發(fā)言,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回憶,。
“崇明島現(xiàn)在是什么保護級別,?”“有沒有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會議現(xiàn)場,,習近平總書記問得細致,,關注和牽掛溢于言表,。
上世紀90年代,,由于非法捕獵、產業(yè)污染等原因,,崇明東灘這一鳥類遷徙的“國際加油站”一度面臨生態(tài)危機,。近年來,當?shù)叵群箨P停近千家污染企業(yè),,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候鳥數(shù)量連年攀升。崇明綠色轉型發(fā)展持續(xù)加快,,2023年入選全國首批“和美海島”,。
這是2023年7月25日拍攝的上海崇明西沙濕地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崇明之變是長江生態(tài)治理成效的縮影,。
2020年以來,,長江干流水質連續(xù)3年保持Ⅱ類。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復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頻頻露臉,;在長江消失多年的鳤魚出現(xiàn)頻次快速增加,;“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鱭重回洞庭湖產卵……
科研人員在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實驗室制作植物標本(2020年8月5日攝)。新華社發(fā)(黃正平 攝)
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桂云至今難忘那一刻: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大壩左岸壩首考察,。她和同事向總書記匯報了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和珍稀植物保護情況。
“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堅守長江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20多年的黃桂云內心十分激動,。
“我向總書記承諾,到‘十三五’末,,我們保護的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品種將達到1000種,。”黃桂云說,,如今這一數(shù)字已達1380種2.98萬株,。
在左岸壩首綠地,習近平總書記揮鍬培土,,親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樹,。
如今,這株楠木樹已從7米多長到近10米,。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扎根生長,。
(二)
在中國版圖上,,蜿蜒奔流的長江,如一條橫貫東西的軸線,,聯(lián)結起錦繡中華,。
“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主戰(zhàn)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的戰(zhàn)略定位,深刻體現(xiàn)著發(fā)展和保護的辯證法,。
“化工圍江”,,是困擾長江的“頑疾”。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這一問題高度重視,。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看到新華社一篇報道反映,位于長江‘九曲回腸’石首段的一家臨江化工企業(yè),,產業(yè)規(guī)模居世界前三,,是當?shù)氐募{稅大戶,但也是排污大戶,,嚴重污染問題多年難以解決,,周圍群眾苦不堪言。這兩年環(huán)保部門動真格嚴查,,開出2700多萬元的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huán)保罰單’,,倒逼企業(yè)關閉污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yè)最先進的治污裝置,,不僅解決了多年的污染問題,而且推動企業(yè)實現(xiàn)了轉型升級,,一舉兩得,。”
總書記提到的這家企業(yè)就是楚源集團,。
“建設一流環(huán)保企業(yè)”,,如今的楚源集團化工園內,一幅醒目標語展現(xiàn)著企業(yè)全新的定位和目標,。
清空岸線一公里內的生產區(qū),,持續(xù)投入2.06億元進行環(huán)保改造,優(yōu)化生產工藝,,關閉污染大,、能耗高的10多條生產線,成為湖北省第一批全國碳交易試點企業(yè),,同時開發(fā)綠色顏料產品,,進軍生物醫(yī)藥和化工新材料領域……痛定思痛,加快轉型,,楚源集團正在涅槃新生,。
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一場深刻變革隨著大江奔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fā)展和協(xié)同發(fā)展的關系”。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靠創(chuàng)新,。
在合肥參觀安徽創(chuàng)新館,,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創(chuàng)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yè),;通過視頻察看貴州“中國天眼”現(xiàn)場,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進武漢光谷,,囑托“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提出要走求實扎實的創(chuàng)新路子……
這是2023年2月13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yǎng)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是2023年6月14日拍攝的武漢光谷廣場綜合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在江蘇南京,,一名女士經過紫金山實驗室展廳入口(2023年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創(chuàng)新潮涌,,長江沿岸一大批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茁壯成長,,迸發(fā)強勁發(fā)展動能。
“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顧強生,一直保留著當年的這本筆記,。
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考察。碼頭上風大雨急,,總書記卷著褲腿,,撐著雨傘,邊走邊問:“內地港口是不是發(fā)展?jié)摿艽?,到東南沿海的集裝箱多嗎,?”
“60%是外貿箱,40%是內貿箱,,內地港口很有潛力,。”時任武漢港務集團總經理顧強生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fā)揮內河航運作用,發(fā)展江海聯(lián)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工作人員在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遠程操作機械設備吊裝集裝箱(2023年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按照總書記指明的方向,陽邏港如今已開通各類集裝箱航線20余條,,實現(xiàn)“航運向東入海,、班列向西入歐”,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標箱,。
重慶兩江新區(qū)果園港,,江岸線上,16個5000噸級泊位依次排列,,130萬平方米的堆場上一片忙碌,。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要求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僅幾年時間,,這個傳統(tǒng)內河港口變身“世界的中轉站”,,貨物通達10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300余個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國西部內陸與世界的距離,。
新時代的中國,,新時代的長江。
通江達海,,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化視野擘畫新時代萬里長江圖:
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tǒng)籌陸海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打造橫貫東中西、聯(lián)結南北方的對外開放走廊,,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qū)碼頭考察,詳細了解港區(qū)情況和復工復產情況,。
全球疫情沖擊下,,大進大出的環(huán)境條件已經變化。不久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重大戰(zhàn)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
貨輪??吭趯幉ㄖ凵礁鄞┥礁蹍^(qū)裝卸貨物(2023年5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沿江省份著力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huán),,構筑對外開放新高地,。
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中部,,長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勃興……長江潮,、中國潮、世界潮交融激蕩,,新時代長江氣象萬千,。
(三)
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長江源區(qū)正是水草豐美的時節(jié),。
搬遷安置,休養(yǎng)生態(tài),。包括長江源在內的三江源地區(qū),,多年來累計安排約10萬農牧民通過易地搬遷等方式過上安居生活。
“從前住帳篷,、睡地上,、點羊油燈,現(xiàn)在住新房,、睡床上,、家電齊全……”看著窗明幾凈的客廳,青海格爾木長江源村村民申格總會想起7年前的情景,。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申格家,詳細了解他們一家的生活情況,,申格興奮地介紹從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區(qū)搬遷到新家園后,,家里生活的巨大變化。
“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總書記的話讓他心中更暖,。
人民生活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萬里長江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湖北省宜昌市許家沖村俯臨長江,,景色秀美,,是“壩頭庫首第一村”,。入夏以來,這里的家庭旅館一房難求,。
“5年前,,總書記來過我們村?!贝逯Р繒浿x蓉記憶猶新:2018年的春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村里考察。沿著寬敞的村道進村,,在村委會廣場邊,,總書記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間,高興地同大家拉起家常,。
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過去是在江邊洗衣服,現(xiàn)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來水,,污水也集中處理,這樣既照顧到生活習慣又很環(huán)保,。
“日子過得好吧,?”習近平總書記問。
一位白發(fā)如雪的老人,,笑著回答:“非常好,!”
笑聲里,總書記對大家說:“看你們日子過得好,,我高興,!”
“鄉(xiāng)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崩斡浛倳浺笠髧谕?,許家沖村的群眾向著美好生活奮斗,從“移民村”變?yōu)椤叭珖l(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一年吸引游客10多萬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兩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
萬里長江見證,,“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
巍巍黃鶴樓,滔滔長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打響。
“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走進社區(qū)看望居民,細致的叮囑溫暖人心,。
人民的安危冷暖,,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放在心上。
2020年入汛后,,長江,、淮河、巢湖等一度處于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習近平總書記輾轉奔波。
“我這次是專程來看望災區(qū)鄉(xiāng)親們,,看看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汗水順著臉頰滴落到腳下的泥土里,,習近平總書記質樸的話語溫暖人心:“看到鄉(xiāng)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
巢湖大堤上,,總書記親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犧牲的三位同志陳陸,、甘磊、帖克艷的家屬,。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你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親人,,是祖國和人民的親人,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每當危難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xiàn)。你們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體,,以最好的方式來告慰他們?!?/p>
萬里長江見證,,“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幾個月前,安徽省馬鞍山市,,陳蘭香的勞務公司簽訂28.4萬元的保安保潔服務合同,,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額已超去年全年,。這個昔日的漁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攏嘴,上岸后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2019年,,當?shù)貑娱L江干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翱拷越?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萬的漁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干點啥,?當時的她一片迷茫,。
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洼的上岸漁民陳蘭香在馬鞍山市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辦公(2023年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強調“長江禁漁也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fā)就業(yè)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wěn)得住、能致富”,。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的愿望,總書記牢記在心:“修復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p>
70多年前,,解放戰(zhàn)爭最后一場大戰(zhàn)役在長江邊展開。在人民群眾支持下,,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國民黨反動派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游客在位于安徽合肥的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參觀(2021年5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2020年8月,,安徽合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重溫那段“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烽火歲月,。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绷暯娇倳浉锌喝魏螘r候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長江之歌,由人民譜寫,,為人民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xiàn)‘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huán),早日重現(xiàn)‘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四)
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凝望著長江,,思考著長江,用心用情推動著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相距20年的兩次探訪,,意味深長。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強調“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印證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23年7月,,四川廣漢,。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代表黨中央祝賀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落成使用,。
這是2023年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重新展出的Ⅰ號大型銅神樹,。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通天神樹”、青銅縱目面具,、青銅鳥足神像……熠熠生輝的器物,,從長江、黃河流域文明母體中脫胎而來,,令人思接千載,。
“看過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習近平總書記感慨,。
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灌溉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游客乘船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休閑游玩(2023年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櫓聲欸乃,評彈悠揚,。位于蘇州古城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見到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從祖母,、母親,、她和女兒,蘇繡這門技藝,,在這個家庭已傳承四代,。
盧建英深研刺繡30多年。飛針走線間,,一幅“太平鳥”圖案栩栩如生,。
“這樣一個作品,要花費多長時間?”總書記問,。
“有的要一年,。”盧建英答,。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表現(xiàn)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兩年多前,,同樣在江蘇,,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時指出:“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xiāng)發(fā)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qū)進行修復?!?/p>
重慶奉節(jié),,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詩篇。如今,,當?shù)嘏Υ蛟煸娫~文化品牌,,千年“詩城”魅力彰顯。
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當?shù)爻雠_辦法建立專門制度,,推動修繕和保護歷史建筑,,對文化街區(qū)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啟動,;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公布……殷殷關切化為一項項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xù)不絕,。
這是2022年6月22日拍攝的四川眉山三蘇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茂林修竹、古井桂樹,、肅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蘇祠——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承載著千年文思,、家國情懷、中華文化,。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內建筑,、陳設,、楹聯(lián)、題記,,不時詢問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歷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情況,。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绷暯娇倳洀娬{,要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通古達今,,與時俱進是長江的品格。
望大江上下,,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歷史的經緯:“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tǒng),,今天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
奔騰向海,,開放包容是長江的胸懷,。
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切身感受到開放之于上海,、上海開放之于中國的重要性”……
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共同富裕示范區(qū)到生態(tài)文明先行示范區(qū),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到同共建“一帶一路”統(tǒng)籌銜接……承載新使命,,長江浩蕩前行,。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币皇住堕L江之歌》隨著奔騰的長江之水,,唱響未來。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之路,,新時代的長江正奏響新的澎湃樂章。(記者?鄒偉,、王立彬,、劉詩平、侯雪靜,、高敬,、何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