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景瑩
“稻谷的根扎在泥土中,社會救助工作者的根就應扎在群眾中。”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全國民政系統(tǒng)先進集體”代表、陜西省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霞,表達了自己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感悟。這也是她從事社會救助工作23年來始終堅守的信條。
讓每一名困難群眾都能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這家的姑娘大學學費沒湊夠,那家的老人突發(fā)腦溢血住院一時無人陪護,還有手術(shù)費不足的……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一直掛在李曉霞心上。23年來,她和同事走遍每一個困難家庭,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一個又一個急難愁盼問題。
2023年12月,李曉霞接到甘泉縣勞山鄉(xiāng)籍困難群眾賀某打來的咨詢電話。2022年8月被診斷為脊髓亞急性聯(lián)合變性后,賀某不僅無法工作,還個人承擔了2萬多元醫(yī)療費。
因賀某一直在榆林市榆陽區(qū)青云鎮(zhèn)生活,異地辦理低保困擾他很久。李曉霞和同事多方了解,掌握了賀某在其戶籍所在地的相關(guān)情況。根據(jù)陜西省民政廳等部門印發(fā)的《關(guān)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相關(guān)要求,李曉霞與榆林市榆陽區(qū)社會救助中心取得聯(lián)系,詳細了解賀某在榆林市的生活和收入情況,最終確定其符合低保救助條件。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很快就為賀某家辦理了低保,保障了他們一家的基本生活。
“只要有一個困難群眾沒有得到及時救助,我們都不能安之若素。”在李曉霞看來,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是每一個社會救助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把社會救助主動送到困難群眾身邊
低保對象小玉家住石門鎮(zhèn),母親患心力衰竭多年,父親因身體原因無勞動能力,小玉和弟弟正在讀高中。2024年的冬天對小玉來說特別漫長。母親的離世,讓她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處理完小玉母親的后事,李曉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為了幫助小玉一家走出困境,她白天忙前忙后地幫著辦理臨時救助、鏈接慈善資源,晚上就去小玉家中,陪她做作業(yè)、開導她。
“一次離開時,小玉眼含熱淚跑出來送我。”李曉霞說,“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體會到社會救助工作的意義。”
2024年12月,小玉一家領到石門鎮(zhèn)政府給予的臨時救助3000元;縣婦聯(lián)不僅給予1000元救助金,還安排“苔花媽媽”志愿服務隊上門為姐弟倆進行心理疏導。
作為一名社會救助工作者,李曉霞始終把“服務好每一位困難群眾”當作自己的職責使命,把“困難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
多年來,李曉霞與同事走村串戶訪民情,通過“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指導”,把社會救助政策精準、及時傳遞到千家萬戶,主動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帶領團隊探索“惠民一卡通”賬戶升級,確保低保、特困供養(yǎng)、臨時救助等救助資金精準直達困難群眾賬戶,提升救助資金使用效益,為全省救助資金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鑒。
推進精準高效溫暖救助
今年春節(jié)剛過,李曉霞隨同甘泉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回訪了橋鎮(zhèn)鄉(xiāng)方家河村的低保戶張某一家。
張某笑著對李曉霞說:“現(xiàn)在我靠種植玉米獲得一份收入,還有低保金、公益性崗位補貼和殘疾人補貼,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張某的大女兒則拉著李曉霞的手,興奮地說著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然而,就在10個月前,張某一家還因經(jīng)濟困難一籌莫展。
2024年7月,李曉霞得知張某的兩個女兒同時考上了大學。“他肢體殘疾,妻子多年前去世,獨自撫養(yǎng)三個女兒,很不容易。”說起張某家的日子,李曉霞心都揪了起來。
針對張某家的實際情況,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隨即啟動“融救助”機制。經(jīng)過綜合研判,給予張某家1萬元救助金,并趕在開學前為其兩個女兒發(fā)放了1.5萬元教育救助金。
“如今開展社會救助工作,不僅要做到精準識別對象、精準實施政策,還要整合各方資源,提供綜合救助幫扶。”李曉霞說。
2024年6月,甘泉縣建立“融救助”機制,由縣民政局牽頭,聯(lián)合人社、醫(yī)保等15個部門,實現(xiàn)救助服務“一門受理、協(xié)同辦理”。隨后,甘泉縣成立了“融救助”服務中心,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設立“融救助”服務站,負責集中受理、辦理15個社會救助職能部門單位的46個救助項目;村(社區(qū))“融救助”信息員負責救助對象的摸底排查、實地核查、資料收集上報等工作。
在“融救助”工作機制推廣過程中,李曉霞參與起草《關(guān)于全面推行“融救助”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甘泉縣“融救助”綜合研判工作規(guī)程》等文件,為“融救助”落地提供制度保障;參與起草《關(guān)于進一步規(guī)范“融救助”機制運行的通知》,細化、規(guī)范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相關(guān)部門單位的工作職責。
在推進“融救助”落地過程中,李曉霞和同事們充分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線上借助陜西省低收入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信息平臺、“陜西民政通”和“甘泉融救助”信息平臺,線下依托71支快速響應服務隊,以及縣、鄉(xiāng)、村三級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構(gòu)建起較為完善的社會救助對象主動發(fā)現(xiàn)機制,讓困難群眾得到更為精準、高效、溫暖的救助服務。
“讓一項項惠及民生的救助政策落地見效,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個困難群眾身邊,是我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最大動力。”李曉霞表示,“這份初心使命,我會永遠堅守,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