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 穎 朱婕妤
從事殯葬報道以來,,發(fā)現公眾對于這個領域傳統(tǒng)與現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明與陋俗之間的關系抱有極大的討論熱情,,卻又有諸多困惑一直混沌未明。為了更好地理解并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殯葬文化,,推進現代殯葬文明建設,,記者就有關問題求教于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F將談話內容整理成文,,希望有助于讀者厘清對于殯葬文明的基本認知。
我們應該傳承的是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蘊含的親情和道德理性
記者:請您給我們梳理一下,,中國傳統(tǒng)殯葬文化和現代殯葬的關系,,如何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彭林:有句非常好的話叫“法古開新”,,要想創(chuàng)新,,首先要尊重歷史,弄清自己是誰,自己的文化是什么,。
德國學者雅斯貝斯提出了“軸心時代”理論。軸心時代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人類文明出現了一次井噴,,東方和西方都出現了人類文明的巨擘,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古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軸心時代是人類開始覺醒的時代,人開始思考我是誰,、人的價值是什么,、要到哪里去,開始尊重人性,,尊重生命,。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樂精神也是在軸心時代趨于成熟的。
當一個家庭有新生命誕生,,會把它當做很大的喜事來慶祝;當一個人突然離世,,他的子女、親友在感情上受到巨大沖擊,,需要一個過渡,,所以葬禮也很隆重。隆重,,但不奢華,。我們迎接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的儀式很隆重,這都是表達對生命的敬意,。
后來,,古人對于怎樣對待親人的遺體逐漸形成了一套規(guī)范,也就是古代喪葬禮儀,,這在《儀禮》《禮記》等典籍中有記載,。
“禮者,理也,?!倍Y是我們人類社會走向文明以后,根據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生活方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禮”,絕非讓我們磕頭作揖,,流于虛文,,而是讓我們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來生活。
中國古代喪葬禮儀包括喪禮和葬禮兩個方面,,前者是對遺體進行處理的規(guī)范,,后者是把遺體埋進墓地的規(guī)范。
《儀禮》里講,,人去世后,,有一個程式是要判斷人是不是真的死亡了,古人采取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把絲絮擺在逝者鼻前,,只要還有一絲氣息,,絲絮就會飄起來。現在,,是由醫(yī)生通過儀器來斷定,。又譬如,一個人去世了,,親人心理上受到的沖擊非常大,,不肯相信他說走就走了。因此,,古代喪禮里有一個程序叫“復”,,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招魂,“復”是一個孝子盡愛之道,,作最后的努力,。再者,即使人已經死了,,親人心里還是不忍,,到吃飯的時候還要給他端一份,叫“奠”,。這些傳統(tǒng)喪禮中的規(guī)范,,我不在這里一一列舉了,其中蘊含著那個時代的道德理性,。
再說說埋葬,。葬者,藏也,。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葬的現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進土里,,遺體棄置在野外,,親人前腳剛走,猛獸猛禽就來了,,要吃他的肉,。親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個坑把遺體藏起來,。入土為安的習俗是這么來的,。
一開始,有墓但是沒有墳頭,,據說立墳頭是孔子發(fā)明的??鬃映D暝谕獗疾?,回到故鄉(xiāng)時要到父母的墓地去看看,,怕找不到,就壘土做了墳頭,,作為標記,。
我們從小就講要熱愛祖國,追根溯源,,什么叫祖國?這是我們祖祖輩輩開墾建設的熱土,,是我們祖先埋葬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熱愛它,。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家,、國,、天下是一體的。愛國,,要從這個層面講,。一個人如果把父母、祖先看得一文不值,,跟他講愛國,,是立不起來的。
記者:了解喪葬文明的歷史起源很有必要,。如今,,我們容易流于形式,卻忘了其真實本意,。
彭林:我們更應該理解,、傳承的也是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蘊含的親情?!抖Y記·問喪》里講,,“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送形而往,,就是把他的形體送到墓地里安葬。之后,,他的魂怎么辦?很多人一講到“魂”就視為封建迷信,,這是不學之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講靈魂,,這個魂就是指精神,。我們中國文化怎么解釋人死后靈魂去了哪里?他又回到了家里,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獨一無二的解釋,。安葬那天,,中午以前要回到家,,因為魂要回來。在家里舉辦安魂祭,,在牌位上寫有逝者的名字,,祭祀時喊他的名字,他就回家了,。人死后,,他還是我們的親人,還是我們家的一個成員,,只是我們看不見他,,而他能看見我們,并且很關心我們,。這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很有意思的地方。所以,,中國古代把死亡稱作喪,,就是喪失了,看不見了,,就像你把鑰匙丟了,,但那鑰匙還在。
中國古代的家庭里都有一個家廟,。人們對父母的孝心不會因其去世了就沒有了,,而是此愛綿綿無絕期,事死如事生,。一到過年過節(jié),,新的谷子打下來了,新的瓜果收下來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今年的谷子,、瓜果這么好,老人家卻沒吃到,,就會擺到他的牌位前,。人死后,子女從來不想他,,這是不孝;人死后,,還念著你,想著你,,沒有忘掉你,,這叫親情。
對傳統(tǒng)殯葬文化我們有了解的義務,現代殯葬文明應法古開新
記者:在殯葬領域,,對于傳統(tǒng)文化應該如何繼承,,如何創(chuàng)新?
彭林: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有文化自信,這一點很重要,,文化上不自信你走不遠。所以,,我們先要想一想,,一百多年以來,我們是學別人學得不夠,,還是肯定自己肯定得不夠?這幾年講課,,我一直在強調一個中心話題,就是文化認同?,F代殯葬禮儀如果全部借鑒西方,,對我們的民族性是有損害的?;槎Y已經西式了,,其結果是什么呢?一些人潛意識認為這才是高大上的文化。如果全國人民都這樣想,,還有文化自信嗎?
記者:要有文化認同,,才有文化自信。
彭林:是的,,如果不愛自己的民族,,不愛自己祖祖輩輩耕耘過的熱土,不愛這片土地滋養(yǎng)的文化,,文化自信從何而來,,人心也難以凝聚起來。這是個戰(zhàn)略問題,,要考慮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發(fā)展,。
對于傳統(tǒng)殯葬文化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去看看,,有一個紀念王國維的專題,,其中展出了他過世時的訃告,很少人能看得懂,,包括大學文科教授,,不信你可以試試。我第一次去菲律賓的時候,,飛機上送華文報紙,,上面刊登有訃告,我考考你,。有一個男性喪主,,他的妻子去世了,,訃告中稱德配(就是很有道德的配偶)某某某幾月幾號因什么原因去世,已為她沐浴,、小殮,、大殮等,幾月幾日將在某某殯儀館舉行告別儀式,。最后落款是“杖期夫某某某”,。王國維的訃告,其家人名字前都有“杖期夫” 這樣表明身份的稱謂,。
記者:這是什么含義?
彭林:你看,,你就被考住了。在菲律賓,,老百姓都懂,,我們卻不懂。在古代,,這屬于常識,,現在屬于學問,不可悲嗎?王國維離開才多少年,,那時的訃告卻已看不懂了,。文化會斷裂的,或者沒有斷掉,,但是它裂了,。
多年前我去韓國考察,一次恰逢一位90多歲的老先生去世,,報紙上講是20世紀韓國最后一個儒林葬,,很多市民去觀看,我們也去了,。主人不是在屋里迎接吊唁的人,,而是在門口臨時搭一個簡陋的棚子,地上鋪些稻草,,他們就在棚里迎接賓客,,晚上也睡在棚里。我們進去,,他們跪下來邊哭邊說:哀告啊(很悲哀地告訴你),,他們家主人是何日何時因什么原因去世的……孝子穿的衣服是不精美的,布是麻的,,纖維稀稀拉拉的,,衣服是不鎖邊的,拿刀子裁的痕跡都看得到,腰里系的是粗麻繩,,叫腰绖,,頭上戴的叫首绖。這是五等喪服中的斬衰,。觀摩完,,我問他們要了一套喪服,一直收存著,。
現在,,我們已不用穿傳統(tǒng)喪服了,我們用“出了五服”來形容親戚關系的遠近,,而五服是什么卻已然弄不清楚了。不一定要照著做,,但對于自己的文化,,我們有了解它的義務,不能漸行漸遠,。
我建議在殯儀館等場所可以傳播傳統(tǒng)殯葬文化,,家屬等候的時候可以看一看,了解什么叫五服,。人們在這個場景多親近一下傳統(tǒng)文化,,文化才不會流失,文化傳承才不會中斷,。我們計劃拍介紹五等喪服的宣傳片,,把它作為知識向大眾普及。
舉行喪禮的時候,,在衣服的某個位置可以有代表五服的標志,,這是斬衰,那是齊衰,,要有所區(qū)別,,誰是喪主,誰跟他的關系是最親近的,,一眼就能辨認出來,。比如,直系子女可以佩戴麻的袖章,,孫子輩,、外孫輩、外親可以分別佩戴不同樣式的,。殯儀館可以提供類似的服務,,讓大家有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挺好。
記者:傳統(tǒng)文化主張厚葬嗎?
彭林: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主張厚葬,,它倡導簡樸,。孔子說:“喪,,與其奢也,,寧儉?!惫糯裨岬亩际堑弁?,老百姓的墓里基本沒有什么,不能把厚葬算到傳統(tǒng)文化頭上,。
記者:禮的變化您怎么看?
彭林:禮有慢慢簡化的過程,。以婚禮為例,以前有六禮,,后來到宋朝變成三禮,。一個好的禮制定出來,在社會上推行時會有不好的因素摻雜進來,,有的地方把禮儀弄得很復雜,。就婚禮而言,周代是不宴請的,,也不吹吹打打,,相反是心里很難過的。以前交通不便利,、通信不發(fā)達,,女兒嫁出去了,父母擔心她跟公公婆婆處得好不好,、丈夫對她好不好,。結婚,“人之序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有什么好慶祝的。但是到漢代,,宮廷里帶頭,,嫁公主的禮儀繁復得不得了,民間的婚禮也跟著變了,。
記者:喪禮也在那時變得復雜了嗎?
彭林:也有這樣的趨勢,。一種是有錢人,一種是做官的,,做了不好的示范?,F在也是這樣,,一場奢華的喪禮光車隊就排了一公里,排場大,,還收很多份子錢,。這不是禮,是新的陋習,,連俗都稱不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