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7歲的義烏姑娘朱益青搬進了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qū)陽光家園養(yǎng)老院,。與她同住的,還有10多名“新濱江人”,,他們中有幼兒園教師,、公司職員,、醫(yī)生、民警,、社工等,。
吸引這些90后齊聚養(yǎng)老院的,,是一則招募信息——去年11月,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qū)民政局在杭州規(guī)模最大的公建民營養(yǎng)老院——陽光家園啟動“多代同樓”項目試點,,直面老年生活中的“精神孤獨”痛點,,為院內老人招聘年輕陪伴者,試圖以跨代社交打破養(yǎng)老院及社區(qū)內老年人單一,、局限的生活圈,。
如今在濱江,這一新型養(yǎng)老服務模式正逐步從養(yǎng)老機構走向社區(qū),。不同年齡段的陌生人同住一個屋檐下,,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這一新模式在探索中解決了哪些難題、又面臨什么困難?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故事的主角們,。
年輕人加入
給養(yǎng)老院增添了色彩
養(yǎng)老院里住進年輕人,對陽光家園的老人來說不算新鮮事,。
兩年前,,濱江區(qū)民政局、團區(qū)委聯合陽光家園開展“陪伴是最長情告白”志愿服務項目,,招募年輕人入住養(yǎng)老院以志愿服務抵扣房租,,這一做法曾引發(fā)社會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和網友點贊,,認為此舉既能讓老年人得到陪伴,,也能減輕年輕人在大城市的生活壓力。
年輕血液的加入,,給養(yǎng)老院增添了色彩,。公司職員、畫室老師,、網絡作家等年輕人紛紛報名,,利用周末等空余時間組織書畫、舞蹈,、智能手機教學等興趣課程與活動,。但同時,,新的需求也在不斷產生,。
區(qū)民政局工作人員和院內社工在回訪時了解到,年輕人利用自身技能開展的課程與活動,,與院里原本設置的興趣小組內容重合度較高,。不少老人提出,相比“一對多”課程,,更希望有年輕人“一對一”穩(wěn)定,、長期的個性化陪伴,。于是,一個全新項目——“多代同樓”應運而生,。
同樣是年輕人住進養(yǎng)老院,,“多代同樓”到底有何不同?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位于白馬湖畔的陽光家園,。
陽光家園養(yǎng)老院副院長唐瑞介紹,,“多代同樓”有兩大特色:一是年輕人與老人住進了同一幢樓,二是陪伴的形式和時間都有了變化,。
“原來年輕人單獨住在一棟樓,,除了課程和活動,生活中與老年人交集較少,。參與新項目的年輕人則統(tǒng)一住進老人居住的2號樓,,共同社交場景比以前更豐富?!碧迫鹫f,,與之前相比,“多代同樓”以每名年輕人結對2至3位老人的形式建立穩(wěn)定的跨代社交圈,,每月最低陪伴時長也從原來的20小時下降至10小時,、租金從600元降為300元。
“考慮到年輕人工作忙,,我們減少了最低陪伴時間,,希望引導他們注重陪伴質量?!睘I江區(qū)民政局副局長蔣瀅告訴記者,,為了確保年輕人與老人實現精準配對,項目實施前,,區(qū)民政局聯合養(yǎng)老院進行走訪,,對院內“老漂族”、退役軍人,、退休教師等不同類型老人進行生活習慣和性格畫像,,同時聯合區(qū)教育局、社發(fā)局,、公安局等部門篩選主動報名的教師,、社區(qū)醫(yī)生和民警等,再經過面試,、見面會等形式對年輕人進行選拔,。
老人與年輕人的緣分就此展開。今年6月,,29歲的祝悅鵬經過層層選拔,,與84歲的顧美英簽訂結對協(xié)議,。
這個長著娃娃臉、親和力十足的小伙子,,是濱江區(qū)濱文苑幼兒園的一名教師,。顧美英退休前是小學教師,學校的工作經歷讓她特別喜歡跟年輕人交流,。退休幾年后,,老兩口來到濱江跟女兒女婿一起住,成了“老漂族”,。幾年前,,因為老伴中風需要照料,兩人一起住進了養(yǎng)老院,?! 梆B(yǎng)老院什么都好,就有一樣,,屋里屋外都是‘白頭發(fā)’,,缺少年輕人的朝氣?!鳖櫭烙⒋饲暗臒?,是傳統(tǒng)養(yǎng)老機構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側重于醫(yī)療健康、專業(yè)照護等健康類服務,,代際交流嚴重缺席,。如今,因為“多代同樓”項目的實施,,這一難題有了突破口,。
一個周六的早上,陽光家園西門口又迎來了子女探望父母的小高峰,。這天,,雖然子女有事沒來,顧美英卻沒有感到孤單,。前一晚,,她已與祝悅鵬在微信上約好,第二天早上一起切磋球藝,。
公共活動室內,,顧美英揮舞著乒乓球拍,與祝悅鵬激烈“廝殺”,。這位滿頭銀發(fā)的“乒乓老將”,,眼睛牢牢盯著飛來飛去的乒乓球,,幾個回合就讓祝悅鵬敗下陣來,。休息時間里,,一老一少其樂融融。祝悅鵬乖巧地坐在顧美英旁邊,,耐心幫老人解決使用智能手機遇到的各種問題,。
“重疊”的生活
讓兩代人產生情感的聯結
城市里,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生活,,很多時候就像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前者肩負著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后者面臨的最大考驗則是難以排解的孤獨,。
而在陽光家園,,兩代人的生活有了“重疊”。
采訪期間,,22歲的陪伴者黃清怡帶記者參觀了自己的房間,。年輕人的房間位于2號樓6樓,乘坐電梯短短幾分鐘內,,黃清怡與四五位老人打了照面,,熱心地幫老人按樓層按鈕?! ↑S清怡的房間約30平方米,,有兩張單人床,獨立衛(wèi)生間,,落地窗外還有個小陽臺,。“租房市場上這樣的房間至少要2000多元一個月,?!秉S清怡說,除了租金低,,參加“多代同樓”還與自己的專業(yè)有關,。她大學時學的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yè),目前在濱江一家養(yǎng)老服務公司工作,。
年輕人一對一的陪伴,,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老人趙水娟講述了她與黃清怡的故事。
今年春節(jié)前,,趙水娟隨女兒到新加坡旅游,,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滯留國外?!拔疑眢w不太好,,疫情發(fā)生后整夜睡不好覺?!壁w水娟說,?;氐胶贾莺螅那闆r沒有好轉,,每天都把自己關進房間,,不愿意出門。結對那天,,黃清怡了解到趙水娟的情況,,聽社工說她喜歡做手工,就帶上艾草等材料請老人教她做香囊,。一起做手工,、畫畫、吃飯,、散步……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趙水娟又開朗起來。
“不僅是老人得到了陪伴,,我們之間更像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關系,。”陪伴者朱越來自湖北黃石,,今年8月進入養(yǎng)老院,。說起參加項目的原因,這個23歲的大男孩吐露心聲:去年,,他在杭州工作期間,,在老家的爺爺去世了,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
“小時候不懂事,,陪爺爺的時間太少。長大后又出去當兵,、讀書,、工作?!敝煸秸f,,去年父親電話告訴他爺爺去世的消息時,他才猛然領悟陪伴的意義,,但一切都錯過了,。
來到養(yǎng)老院后,朱越一有空就陪84歲的徐繼蘭畫牡丹,。有時候幫她下樓拿網購的快遞包裹,,有時候安靜地坐在一旁陪她。“越越這么帥,,可惜我孫女已經結婚了,。”結對沒多久后,,徐繼蘭就告訴社工她多了個“孫子”,,平時還會發(fā)微信讓朱越工作別太累,。朱越在工作與生活中遇到困惑時,,也會向徐繼蘭討教?!靶炷棠探洑v豐富,,常常三兩句就幫我解開了心結?!敝煸秸f,。
陪伴,讓陌生的兩代人產生了情感聯結,,有老人甚至將年輕人的照片貼在了床頭,。但時間,同樣是兩代人相處中面臨的最大難題,。
采訪中,,有陪伴者告訴記者,由于與老人作息時間不同步,,導致工作日陪伴老人的時間較少,。“工作日只有早晚時間能相處,,但老人習慣早睡早起,,他們吃早飯時我們還在睡夢中,加班回來可能他們已經睡了,?!?/span>
記者了解到,項目實施以來共12名年輕人,、20位老人參與,,有4名年輕人陸續(xù)因工作太忙或工作調動退出?!胺蠒r間條件的年輕人不好找,。”陽光家園“多代同樓”項目負責人陳昕告訴記者,,在招募陪伴者時,,除了個性、才藝要求,時間也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為引導年輕人以多種形式陪伴老人,,陳昕與同事們經常會策劃一些小活動,豐富工作日的社交場景,。今年7月,,他們推出的“早餐計劃”很受歡迎,年輕人們積極響應,,早起陪老人吃飯,。 在此啟發(fā)下,,一些陪伴者嘗試利用自身資源,,策劃創(chuàng)意小活動。這幾天,,祝悅鵬正與陳昕商量,,想和幼兒園的老師們一起搞黨建活動,為結對老人織圍巾,、聽他們講故事,。
多部門聯動
新型互助養(yǎng)老模式愈加多元
《浙江省2019年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yè)統(tǒng)計公報》顯示,到去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152萬人,,占總人口的22.87%。近年來,,“銀發(fā)浪潮”加速來襲,,“抱團養(yǎng)老”“老青互助”“多代同樓”等新型互助養(yǎng)老模式不斷涌現。
“陽光家園‘多代同樓’項目引入青年陪伴者參與為老服務,,是創(chuàng)新社會精準治理的有益探索,。”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福利研究所所長,、教授董紅亞認為,,在中國居家養(yǎng)老占據絕對主流的前提下,還應該將更多的目光投向社區(qū),。在我國社區(qū),,多代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十分常見,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和時代發(fā)展,,代與代之間的生活方式差異越來越明顯,。因此在保證各代人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同時,社區(qū)需要在公共空間增加代際交流互助的場景,,打造美好生活共同體,。
“多代同樓”在社區(qū)如何實踐?
“首先要有開放、融合的理念?!倍t亞說,,如果能將社區(qū)老年食堂定位為社區(qū)食堂或開放運營,既可以解決經營問題,,又可以促進老年人社會融入,。董紅亞建議,社區(qū)在建設美好生活共同體時,,應該將養(yǎng)老設施等列入,,引導年輕人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眼下,,濱江正加緊探索推出社區(qū)版“多代同樓”項目,,依托街道級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改造撬動家園式互助養(yǎng)老服務變革,。目前,,濱江已有兩家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正在進行空間改造。
以西興街道迎春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為例,,改造后的中心共有三層,,一樓是基礎性居家養(yǎng)老服務空間;二樓是集托幼空間和各類老年活動空間為一體的融合空間;三樓則是為社區(qū)年輕人提供的健身房等活動空間。
“我們設計了老,、青,、幼共享活動空間,使陪伴場景更加多元,。比如二樓的陽臺實際上是一個‘多代同樓生命花園’,,社區(qū)老少可以通過結對認養(yǎng)幼苗盆栽的形式加強溝通?!睘I江社區(qū)“多代同樓”項目負責人,、杭州市愛來家社區(qū)事業(yè)服務中心總經理來周芳認為,推動社區(qū)“多代同樓”,,除了空間改造,,還需要多方合力,做好資源整合,。目前,,他們計劃與三樓的健身房運營商共享資源,讓參與“多代同樓”項目的年輕人減免使用費用,。
實際上,,社區(qū)“多代同樓”養(yǎng)老服務模式,近年來國外已有實踐,。2005年,,德國開始探索“多代屋”項目,通過構建無血緣關系的多代居民會面的公共場所,保證居家養(yǎng)老的老年人從其他代際交往中獲得生活服務與精神支持,,彌補老人物質與精神上的空缺,。
“新型養(yǎng)老服務生態(tài)的創(chuàng)建,需要政府多部門聯動,,將老年友好社會,、無障礙社區(qū)、全齡社區(qū)理念融入先期規(guī)劃,?!倍t亞認為,隨著“長壽時代”到來,,人們的晚年生活將長達三四十年,。社會要鼓勵“多代同樓”等多元養(yǎng)老方式,滿足老年人照護,、人際交往等多方面需要,。同時,在“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的老齡社會里,,龐大的老年人口養(yǎng)老問題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協(xié)同解決。
(來源:《浙江日報》2020年12月17日)
記者:黃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