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近日,,在湖南省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梅花分院康復中心多功能室內,,一場小規(guī)模的春節(jié)聯歡會拉開了帷幕。這場聯歡會的主角不是醫(yī)生與護士,,而是在這里接受康復治療的“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雖然因為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需要,,院外的志愿者沒有到場,但他們送的禮物早已寄到了福利院,。
院內充滿年味兒,,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有的患者在寫春聯和“?!弊?,有的在掛燈籠,這是他們送給這個大家庭的春節(jié)禮物,。病房內還經過了一輪春節(jié)聯歡會登臺歌手、演員的招募,。六病室喜歡唱歌的小成第一個報了名,,最終與病友以及醫(yī)生、護士,、社工們站在了聯歡會的舞臺上,,分別表演了大合唱、配樂詩朗誦,、手勢舞等節(jié)目,。
湖南省政協(xié)委員、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院長賀吉清介紹說,,“三無”流浪精神障礙患者是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且在外流浪的精神障礙患者,,是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從2012年開始,該院通過醫(yī)療救治與社會工作雙向發(fā)力,,建立專業(yè)社會組織長沙陽光心翼家園,,實施“筑夢流浪者家園”項目,為長期滯留的300余名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筑起了夢想中的家園,。
在梅花分院里,,長沙市民政局為這些流浪到長沙,、暫時找不到家的特殊困難群體,開辟了100余畝的康復農場,,建立了專業(yè)的康復中心,,還組建了一支由康復醫(yī)生、護士,、治療師,、社工、農技人員,、愛心企業(yè),、志愿者組成的跨專業(yè)服務團隊,推行“工療,、農療”的分級康復模式,。
長沙陽光心翼家園理事長蔣紅霞說,跨專業(yè)服務團隊理念的深度融合,,為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救助康復與管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讓他們除了享有生活照料和醫(yī)療護理外,可以學習掌握生存技能,,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社工吳翩介紹,團隊從嘗試激發(fā)患者的興趣入手,,不僅舒緩了他們的情緒和壓力,,還協(xié)助他們重建自信、提升社交能力,。有的患者希望實現個人價值,,就為其提供輔助的職業(yè)康復就業(yè)崗位,提升其職業(yè)能力;有的獨立生活能力不足,,就建立開放式的“陽光過渡”康復宿舍,,協(xié)助他們自我管理。
改變發(fā)生在很多患者身上,。10年前,,身患精神障礙的小成被長沙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后,送到了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醫(yī)治,。因為自理能力差,,他初到院里時,無法自主進食,、穿脫衣物,。經過治療后,由護士、社工,、護理員組成生活管理能力訓練小組,,幫助他慢慢掌握了生活技能。小成變得自信了,,成為康復進步者中的積極分子,,還主動幫助醫(yī)護人員照顧其他病友。
七病室的梅梅性格活潑,,記憶力和計算能力都不錯,。2015年到院里經過治療后,病情逐漸穩(wěn)定,。2018年,,她應聘成為院里模擬超市的收銀員。她與另外兩位小伙伴相互激勵支持,,學會了使用收銀機,、微信掃碼等技能。2013年進入七病室的小武性格內向,,在康復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僅學會了農具使用、播種等農業(yè)技能,,還成為農療康復中蔬菜種植線上的領頭人,。
“盡管他們每天的進步可能只是往前一毫米、一厘米,,但這正是我們往前探索的勇氣與動力所在,。”已在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工作了31年的副院長沈雪芝說,,一定要相信這些患者,只要我們付出真心,,他們一定會更加陽光,、更有希望。
七病室的質控護士周瑤在康復一線已工作10年,。她說:“我想做的就是真正地幫助到這些特殊的患者,。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成就了我,,教會了我要做一個溫暖的人,。”
筑夢一個家園,,溫暖一座城市,。流浪到長沙,這里成了“家”。立春那天,,四位患者合寫了一副春聯送到了院內長沙陽光心翼家園,,用膠水牢牢地貼在了辦公室的門框上——“上聯:日暖神州萬木新,下聯:春回大地千年秀,,橫批:牛年大吉”,。這個舉動感動了蔣紅霞和同事們,她在心里許下新年愿望:新的一年,,努力幫助更多流浪精神障礙患者康復,,希望更多愛心企業(yè)和志愿者走進這個流浪者家園,和患者們做朋友,。提供更多的工作和社會融合機會,,幫助他們康復再就業(yè),有尊嚴地生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