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祝 闖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后,接續(xù)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成為農村工作的重心。
黨中央多次強調,在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要繼續(xù)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農村工作隊,推動鄉(xiāng)村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組織等全面振興。
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各地民政部門選派優(yōu)秀黨員干部組建駐村工作隊,發(fā)揚“三牛”精神,在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道路上真抓實干,努力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結對幫扶,讓困難群眾心中有底
看著自家屋后一片綠油油的菜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zhèn)鞍山村村民周文巧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原來我還發(fā)愁沒錢買肥料,沒想到陳所長把肥料送到家里來了。”
周文巧所說的陳所長是宜昌市殯葬管理所所長陳俊,也是她家的愛心結對幫扶責任人。
“雖然脫貧摘帽了,但困難群眾生活的改善需要一個過程,按照‘四個不摘’要求,我們針對村里脫貧不穩(wěn)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建立了三級幫扶責任機制。”宜昌市民政局駐鞍山村第一書記劉傳剛告訴記者,今年8月,駐村工作隊進駐鞍山村后,第一時間走進村民家中,了解“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產業(yè)發(fā)展情況、困難群眾政策享受情況,共摸排出65戶困難群眾,其中就有周文巧一家。
“原來我和老公都在外打工,后來我因病不能外出,今年婆婆又意外摔傷,兩個人的醫(yī)藥費,再加上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現(xiàn)在家里挺困難的。”周文巧告訴記者,幸虧國家的好政策讓婆婆享受了大病救助,駐村工作隊上門走訪后,又把她家列為愛心結對戶。
記者了解到,鞍山村的駐村工作隊由宜昌市民政局、湖北銀行宜昌分行、宜昌市優(yōu)撫醫(yī)院三家單位組成,被納入愛心結對幫扶的困難群眾,除了左鄰右舍互助、村組干部幫扶,關鍵是由幫扶單位結合自身優(yōu)勢進行幫扶,比如民政重點幫扶低保、特困等兜底對象,銀行幫扶有產業(yè)發(fā)展資金需求的群眾,醫(yī)院幫扶家中有病人和殘障人士的家庭。
“現(xiàn)在,家里有事鄰居都會來幫忙,村干部也經常上門問情況、講政策,還幫我們改造了廚房。在幫扶責任人的鼓勵和支持下,家里還種了2畝油菜,明年3月收獲后估計能有2000元收入,生活又有了盼頭。”周文巧說。
“目前,村里70%的土地種的還是玉米、土豆,經濟附加值低,鄉(xiāng)村振興首先要產業(yè)興旺,必須調整產業(yè)結構。”據劉傳剛介紹,全村4500多畝土地已經有1100多畝改種蔬菜和藥材,已初見成效,未來爭取在5年內讓80%的土地改種經濟作物,幫村民過上好日子。
促進就業(yè),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我在外打工,妻子和母親在家里養(yǎng)蜂、養(yǎng)牛,父親在村里的公益崗,這一年可有奔頭了!”家住甘肅省莊浪縣鄭河鄉(xiāng)上寨村的焦拴紅高興地說。他有三個女兒,上有老下有小,曾經“一個人掙錢一家人花”,日子緊緊巴巴的。
脫貧攻堅期間,焦拴紅的小女兒讀書享受了“兩免一補”,家里養(yǎng)上了“扶貧蜂”,生活逐漸有了起色。這兩年,大女兒、二女兒都考上了大學,小女兒也上了高中,焦拴紅一家的經濟負擔又重了起來。
“了解到焦拴紅的情況后,我們和村‘兩委’商議,給他們家送去了‘幫扶牛’,還給他父親安排了村里的公益崗。”甘肅省民政廳駐上寨村第一書記李永成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經常上門指導他們家養(yǎng)蜂、養(yǎng)牛。
“家里的生活有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關照,我在外打工心里也踏實了。”焦拴紅說。
“以前焦拴紅都是在工地打零工,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自從學會了瓦工手藝,收入長了一大截。”據李永成介紹,上寨村地處三省交界,交通便利,為了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外出務工,駐村工作隊一方面為村民提供務工信息,另一方面組織大家參加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縣里相關部門一有培訓班,我們就推薦村民去學習。”
為解決村里閑置勞動力就業(yè),駐村工作隊還在縣里的支持下建了養(yǎng)雞場。“我們這里環(huán)境好,雞都是散養(yǎng),每只雞都帶有記步器,累計100萬步就能出欄,這種‘跑步雞’價格高,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勝任養(yǎng)殖工作。”李永成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駐村工作隊正在謀劃依托當?shù)刈匀粭l件,打造集梯田花海、營地帳篷、跑馬體驗、垂釣休閑、老屋民宿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村民在家門口掙錢。
硬件升級,為鄉(xiāng)村振興強基固本
清理調節(jié)池,新建集水池、過濾池,PE材質的水管直接入戶……這一系列工程的目標就是幫四川省萬源市八臺鎮(zhèn)田壩村的村民解決水壓問題。
今年7月來到村里后,四川省民政廳駐田壩村第一書記李可嘉一有時間就順著田間小路走一走,碰到村民就聊一聊。漸漸地,村民們與這位新來的第一書記熟絡起來,話匣子也打開了。李可嘉了解到,由于村里供水系統(tǒng)年久失修,導致水壓減小,因為還能湊合用,大家都沒當回事。
“水壓小,事不小,關系到村民們的心氣。”在李可嘉看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為鄉(xiāng)村振興強基固本。他與村“兩委”干部討論后,及時把情況上報給萬源市相關部門,沒過多久,檢修升級工程就啟動了。
有了這次經歷,村民覺得駐村工作隊能辦實事,紛紛表達對未來的向往:“李書記,我們村也要有路燈哦。”“李書記,我們村老年人多,給找個活動場地嘛。”最終,李可嘉帶領駐村工作隊梳理出8件村民最關心的事,列入工作日程。
駐村幾個月來,李可嘉帶著工作隊通過入戶走訪,對村里的情況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有田地,少人耕;有房屋,多閑置;留守人員多,青壯勞力少;自然條件好,交通不方便……
“要想富,先修路。田壩村距離八臺山風景區(qū)5公里,萬源市到八臺山風景區(qū)正在修一條快速路。如果能將這條路與村里聯(lián)通,就能促進村里旅游經濟發(fā)展。”李可嘉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的這個建議得到了萬源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交通部門已完成勘察,修建聯(lián)通路的方案也已經上報。
記者了解到,此前田壩村集體用地建設的房屋有不少處于閑置狀態(tài),駐村工作隊正在和村民以及房屋所有者協(xié)商,計劃盤活這些資源,打造為民服務綜合體。
“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要時刻關注村民特別是‘三留守’人員的獲得感。”李可嘉表示,打造為民服務綜合體,就是為了讓老人、孩子、婦女活動有場所,獲取服務有平臺,有了平臺就能把更多的服務項目引進來,把村民的幸福指數(shù)提上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