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殯葬之喪服的禮儀操守
在現代的鄉(xiāng)村社會里,親戚之間攀論關系親疏時,常常會問“有沒有出五服”之類的話,如果得到的回答是“沒有出五服”,彼此則以本家同宗論,關系要更近一層。究其根源,以五服來確定親疏實源于傳統(tǒng)喪葬禮俗中的喪服制。在古代喪葬禮俗中,有“遵禮成服”的說法,就是指親人們在為死者大殮之后,衣服穿戴上必須嚴格遵守有關禮制,即“五服”制。這種喪服制形成于周秦時代,依服喪的輕重,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五等喪服全部用粗精不等的麻布制成,分別由孝子和其他親屬穿戴服喪。因為是遵禮成服,所以喪服有很多講究,主要體現在衣服樣式、守孝期及其他方面等。
斬衰是最典型意義的披麻戴孝,麻布質地和做工都很粗糙,顯示服孝子無心飾容,哀于喪事的心情。它主要用于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子為父、未嫁女兒為父親、兒媳對公婆、妻妾為丈夫穿孝服。服斬衰者的喪期是三年。齊衰麻布質量稍好,做工稍精。主要用于孫子、孫女為祖父、祖母,重子、重女為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喪期分為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四個等級。大功布料和做工稍好于前二者,主要用于堂兄弟以及已嫁的姑母、姐妹、女兒和未嫁的堂姐妹及孫女等穿孝服。喪期為九個月。小功布料和做工較精細,主要用于為父親的伯叔父母、父親的堂兄弟及其配偶、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外祖父母、姨母等服喪。喪期為五個月。緦麻用精布細麻所作,主要用于為族(曾)祖父母、族兄弟、曾孫、玄孫、姑祖母、表兄弟、岳父母、女婿、外甥、外孫等服喪。喪期為三個月。
五服之外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稱作“袒免”,“袒”指袒露左肩;“免”指頭不戴冠,以布帶縛髻。通常用于朋友之間,即一方不能親自前去奔喪,在他鄉(xiāng)為朋友袒免即可。從穿著等次關系看,“五服?”以“我”為核心排列輩分,確定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在“五服”輩分關系內的視為本家同宗,出了 “五服"的則為親族或族人,充分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人們注重血緣關系的特點。
這也是前文所說,鄉(xiāng)鎮(zhèn)社會攀親論戚時為什么常以五服制確定親疏遠近的原因。依古代喪禮規(guī)定,喪服除了服飾樣式和守喪期長短上的講究之外,穿戴不同喪服者在衣食和言行上的要求也不一樣。如在初喪時,服齊衰者三曰不食,穿戴其他喪服者或三餐不食或禁食肉喝酒,即便是服小功及緦麻之類的輕喪者,也要求初喪之時兩餐或一餐不食,喪期內不飲酒食肉。另外,穿戴不同喪服者,言語也有明顯差別:如斬衰者要“唯而不對”,齊衰者“對而不言”,大功者“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者“議而不及樂”。
由上可見,喪服成制樣式與服喪時間及衣食言行上有所不同,講究頗多。不過,在唐宋以后,以上所列舉的“五服”制又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精簡改善不少。到了現代,喪服的改變最為明顯,尤其是城市。親人們在喪事和葬禮上,左胸別一朵小黃(白)花,左臂纏一塊黑紗或戴黑臂章來悼念死者,第三代則在臂章上加一條紅布,而不必穿戴粗細不一的麻布衣服或袒肩免冠來致哀守孝。但萬變不離其宗,可以肯定的是,傳統(tǒng)社會中的民眾根據喪服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尊卑、親疏關系沒有變,喪服寄托了生者對死者的無限哀思與沉重悼念沒有變。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