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銀齡行動”讓樂山茶農喜上眉梢
——訪四川省樂山市老科協志愿者
2003年以來,四川省老齡辦和樂山市老齡辦響應全國老齡委關于開展“銀齡行動”的號召,動員本地老年知識分子作為志愿者,利用科技優(yōu)勢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推動了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也促進了老年知識分子老有所為。2006年,在全國老齡辦大力支持協調下,浙江、四川兩省老齡辦聯手合作,開啟了東部援助西部的浙川“銀齡行動”,譜寫了跨省開展“銀齡行動”的新篇章。
挖掘茶產業(yè)潛力,省內幫扶初探路
2004年,四川省老齡辦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樂山市種茶歷史悠久、茶葉質量優(yōu)秀、發(fā)展?jié)摿薮螅浥c四川省老科協會商,決定在樂山市開展川樂“銀齡行動”。由四川省老齡辦每年補助3萬元,省、市老科協派老專家提供技術支持,樂山市老齡辦和老科協具體組織實施,用三年時間幫助樂山市市中區(qū)臨江鎮(zhèn)發(fā)展無公害茶葉生產。
在省市老齡辦、老科協專家共同努力下,川樂“銀齡行動”順利進行。經過三年援助,樂山市臨江鎮(zhèn)茶園迅速發(fā)展到9000多畝,人均1.2畝,茶產業(yè)成為該鎮(zhèn)主導產業(yè),茶園面積、產量、產值分別比項目實施前增長73.4%、111.5%、170%,成為四川峨眉山“竹葉青”茶的重要茶葉原料基地,茶農喜增收入。
東部援助西部,茶樹新品冒新芽
浙江、四川兩省都是種茶大省。自2006年開始,在全國老齡辦的協調下,浙江、四川兩省老齡辦領導到樂山市對茶葉生產、流通、市場進行深入考察,確定將樂山市作為幫扶對象,開展以推廣中國茶科所優(yōu)良茶樹品種、提高種茶制茶水平、促進四川茶業(yè)發(fā)展為主要內容的浙川“銀齡行動”。
浙江和四川老齡辦簽署協議確定浙川“銀齡行動”第一階段(2007年-2010年)的工作目標,具體工作由樂山市老科協負責組織實施,并確定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團運作、茶農參與”的工作模式。決定從中國茶科所挑選出三個具有不同特點的茶樹新品種——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到樂山市進行試種,由浙江省老齡辦委托中國(浙江)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選派和組織在浙江的知名茶葉專家定期到樂山,對茶農和本地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茶樹栽培、病蟲害防治、茶葉采摘、加工制作等系列培訓。浙江不但無償提供10.5萬株良種茶苗空運到四川,還為樂山市提供茶農引種試驗補貼、茶農培訓費用和老科協志愿者工作費用,4年經費共25萬元。
在實施過程中,兩省老齡辦及省老科協的領導和專家,多次到樂山深入基層考察、指導。浙江多次委派專家、技師來樂山培訓,手把手指導樂山的茶農、農技員學習操作,耐心示范,毫無保留地傳授各種知識。在他們的指導和培訓下,當地茶農和茶廠都提高了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葉加工技術水平。樂山市及縣(區(qū))老科協領導和老科技工作者也不辭辛勞走村串戶,耐心動員茶農參與良種試種、參加技術培訓,認真組織茶農開展品比試驗、收集驗證各項重要數據。經過四年的努力,第一階段的目標全面完成,試種面積達到213畝;引進的中茶3個良種在樂山長勢良好,適應性和茶葉品質達到預期效果;經濟效益比本地原有品種高出近一倍,經濟社會效益明顯。
“銀齡綠茶”展示范,茶農增收樂開顏
浙川“銀齡行動”第一階段任務圓滿完成后,兩省又啟動實施第二階段合作項目(2011年-2014年),包括示范推廣三個中茶品種1萬畝,技術培訓600人,開發(fā)“銀齡綠茶”品牌1-2個,帶動6個示范鄉(xiāng)鎮(zhèn)茶業(yè)發(fā)展、茶農增收。浙江每年繼續(xù)提供9萬元資金支持,樂山市政府每年匹配9萬元工作經費。由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承擔技術指導工作。三年來,浙江老茶緣茶葉研究中心、中國茶科所的專家來樂山調研、培訓,樂山市老科協領導和農業(yè)專家每年下鄉(xiāng)幾十次,幫助基層組織協調、解決具體問題。
2011年10月,國家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和四川省農業(yè)廳聯合在沐川縣召開全國茶樹新品種推薦會。省農業(yè)廳在會上提出:要在全省茶葉主產區(qū)積極推廣種植中茶3個良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樂山市調劑輸出224萬多株中茶良種茶苗,除供應四川成都、宜賓、雅安、瀘州、自貢、廣元、眉山等地外,還輻射到西藏、貴州、重慶、湖南、浙江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推廣發(fā)展。到2014年底,樂山可成片示范種植1萬多畝,成為中茶102、108、302在全國最大的良種繁育基地和種植基地。
自2007年至2013年,7年來共舉辦種茶、制茶技術培訓共14次,直接參培2135人次。據6個試點鄉(xiāng)鎮(zhèn)統計:茶園面積由4.6萬畝擴大到10.7萬畝,增長133.4%;茶葉產量由2517噸增到4860噸,增長93.1%;茶葉產值由0.8億元增到2.52億元,增長214.7%,推動了受援地茶產業(yè)發(fā)展和茶農增收,成為樂山市政府打造“50公里、50萬畝茶葉產業(yè)帶”的助推器。
經過多次茶葉加工技術培訓,幫助參培人員改進了茶葉加工技術,還初步掌握了“看茶做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操作技術。受援茶廠之一的五通橋區(qū)芽之春茶廠制茶技術骨干葉崇明、盧冬梅在2013年3月樂山市政府舉辦的第三次峨眉山茶制作大賽中雙雙榮獲“樂山市十佳制茶能手”的稱號。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芽之春茶廠知名度不斷提高,茶葉銷售量年年增長,產值由2010年的400萬元到2013年的1000萬元。四川一枝春茶業(yè)有限公司產值也由2006年的1500萬元發(fā)展到2012年的3200萬元。
2013年,受援茶廠之一的四川一枝春茶業(yè)有限公司,用中茶302一芽一、二葉鮮葉作原料,創(chuàng)制注冊了“建和302”生態(tài)綠茶。該茶外形挺直油潤,色澤翠綠鮮活,湯色碧綠透明,香氣高鮮持久,滋味鮮爽回甘,茶底嫩綠明亮,勻凈成朵,深受消費者歡迎。五通橋區(qū)芽之春茶廠用中茶302和108創(chuàng)制、注冊了“銀麟叁零貳”和“銀麟壹零百”兩個品牌。該產品的卷曲茶和扁形茶兩個品種參加當年全國第十屆“中茶杯”比賽,在全國500多家企業(yè)選送的700多個品牌中嶄露頭角,雙雙榮獲一等獎。
樂山市老科技工作者在開展“銀齡行動”中,還開展了“百村千戶科技促進行動”,設立了“老專家科技服務營地”等平臺,深入邊遠山區(qū)、走進田間地頭,指導和幫助貧困農民林下養(yǎng)雞、種草養(yǎng)兔、種植中草藥、發(fā)展獼猴桃等等,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普宣傳進社區(qū)、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yè)也深受群眾歡迎;老科技工作者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的不少建議意見也得到市、縣黨委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及采納。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